延长守桶时间、开展“互联网+”智能分类、定制厨余垃圾收集运输车实现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清运……在黑庄户乡,一系列垃圾分类举措,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村民心中,并成为人人践行的习惯。随着全乡厨余垃圾分出率提升,乡域环境也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加时守桶助力习惯养成
自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黑庄户乡坚持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还设立了垃圾分类守桶员。为了加强垃圾分类指导,助力居民早日养成分类习惯,小鲁店村将守桶员的守桶时间从早晚共4个小时延长到6个小时,除了盯桶、破袋检查之外,还要做好消毒和分类桶的清洁。
“开始分类的时候,一天下来总会有那么十几位村民分类做的不是很仔细,我们一边破袋检查,进行二次分类,一边要向村民普及分类知识。”郝沺尔自8月份就担任起小鲁店村的守桶员,虽然每天要守桶6个小时,但是她觉得很有成就感,通过她的指导,大部分村民都养成了分类的好习惯。“现在,只有个别村民偶尔会在厨余垃圾里混入个包装袋,大家的分类都做得仔细多了。”郝沺尔介绍道,作为守桶员,她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给桶站消毒,擦拭干净,保持桶站外观整洁,防止滋生蚊虫。
“小鲁店村的分类垃圾桶外观就是标志,运送到中转站之后,工作人员一看分类标准桶又干净,一准儿就是小鲁店村的。”黑庄户乡环境办负责人薛然说。
此外,大鲁店二村、大鲁店三村也采用了守桶6小时制,从早上的7点到10点,下午的4点到晚上7点,为了让村民投放时感觉环境清爽,守桶员都会提前半个小时上岗,擦拭、清扫、消毒垃圾桶站及周边,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如今,村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厨余垃圾的分出率也越来越高。”大鲁店二村相关负责人卢宏利说。
“互联网+”让分类更智能
小鲁店村的垃圾分类守桶员发挥了大作用,幺铺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则搭上了智能化的快车。作为朝阳区垃圾分类最早的试点之一,2019年开始,幺铺村就采用“互联网+”智能投放的模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为了把垃圾分好类,我们家就连厨房都放置了两个桶,一个厨余垃圾桶,一个其他垃圾桶。家里五口人,每个人垃圾分类都做得非常好。”村民张淑玲告诉记者,家里这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幺铺村安装的智能垃圾分类桶。
自从村里的垃圾投放点安装了智能垃圾桶,张淑玲把“每天分类扔垃圾”当成了习惯。在垃圾投放点,把存有个人信息的二维码卡片贴近智能设备扫描区,一键启动,就可以开始分类投放垃圾。只要投放正确,就有积分自动存到账户中,可用来兑换卫生纸、大米、塑料袋等生活物资。
“实行垃圾分类后,村里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张淑玲笑着说,以前幺铺村只有一个大垃圾站,村民们什么都往里倒,一到夏天臭气熏天,大伙都绕着走。垃圾分类实施后,各类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去处,垃圾站点也没有异味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了。
收运优化垃圾日产日清
在村民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之后,为了优化住宅区厨余垃圾清运模式,黑庄户乡特别定制了厨余垃圾收集运输车,实行平房区上门收运、楼房区定点投放。
厨余垃圾收集运输车配备了7名清运工作人员,每天上午8点至11点和下午2点至5点30分到各村、社区收集厨余垃圾,收运人员逐个打开垃圾桶盖,检查桶内厨余垃圾分拣质量,合格的垃圾桶挂车倾倒,统一运至垃圾中转站,做到日产日清。按照“不分类不清运”的原则,混入其他生活垃圾导致不规范的垃圾桶将被留置,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分拣,直至合格后再装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村民们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上门回收垃圾以后,大家做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双旭花园社区的台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的分类做得就比以前更仔细了,投放前老伴会再三检查分类袋,此外,他还自觉当上了垃圾分类监督员,看到有年轻人分类做不好的,主动上前提示。
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清运车自2020年7月份上岗以来,日清厨余垃圾9吨,在规范黑庄户乡厨余垃圾的回收、分类、运输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厨余垃圾的分类质量。
借助这一系列措施,黑庄户乡的垃圾分类工作效果显著,实现了“人人讲分类,户户会分类”的绿色生活方式,让乡域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上一篇:村里也有了厨余垃圾运输车 更新设备让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升级 |
下一篇: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心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效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