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智能化芯片的垃圾桶;可以称重、拍照、评分的智慧垃圾收运车;接地气的单体式阳光堆肥房……昨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暨运行管理现场会在金华市婺城区举行。记者先后来到金华婺城区的长山乡、白龙桥镇、竹马乡下张家村等地,近距离感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新成效。
位于长山乡的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黄佳琪 摄(下同)
有机资源循环利用
走进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最先看到的便是一个大大的落地式车载集料池。3名工作人员正用铲子加快集料池内垃圾的处理速度,将一些不易腐烂的“漏网之鱼”一一挑出。
这些垃圾将通过车载式上料预处理系统进行受料和厨余垃圾的二次分拣、破碎和脱水处理。预处理后的厨余垃圾将被送入微生物发酵主机中,进行24小时生物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发酵后,这些厨余垃圾就“变身”为具有高营养成分的有机肥原料。在二次熟化堆肥间内再进行7-10天的陈化处理,就可达到有机肥料标准。
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
“现在每天差不多能产出6到7吨有机肥料,我们周边的花卉苗木种植农户都可以免费领取和使用。从这一年多的种植来看,相对于农户以前的传统种植,我们这个肥料的肥效还是比较好的。”浙江浦江加百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何厚龙介绍,处理中心建成于2019年10月,主要服务于金华市婺城区的10个乡镇(街道),每天有约20吨的居民生活厨余垃圾被运送至此。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处理近万吨厨余垃圾,产出肥料约3000吨。产出的有机肥料用于周边花卉苗木种植中,实现了有机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土壤改良和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也希望通过后端激励前段——在后端让大家看到厨余垃圾确实可以通过技术变成有机肥料,以此激励大家在前端主动垃圾分类。”
迈入“智能化时代”
“嘀!”竹马乡下张家村保洁人员拿起村民家门口放置的分类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将桶上的芯片卡对准刷卡区一扫,信息便读取成功。之后,保洁人员通过肉眼分辨桶内垃圾分类情况,并使用摄像头拍照存档,垃圾分类正确的话,就按下屏幕旁的合格按钮,随后将垃圾统一收入垃圾车的桶内。与此同时,一笔积分将汇进居民的账户中,可供兑换小礼品。如果分类不正确,保洁人员就会用钳子将不符合要求的垃圾夹出,并“无情”地按下不合格按钮,“证据”将直接传送至大数据中心,专管员则会打电话指导该户村民如何正确分类。
智慧垃圾收运车
上周,这辆集称重、拍照留档、评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垃圾收运车开进了下张家村,每天一次收集村民垃圾。它能够生成垃圾重量、分类情况照片、分类评价三个数据,并无线传输到金华市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据监管中心,根据各分类处理区域实际运行情况,定期生成周反馈、月总结、年报告。
下张家村深处,藏着一座11月刚刚完成示范性工艺改造的单体式阳光堆肥房。作为一个可控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堆肥仓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均接入后台监管系统,衔接后续的长效管理。据介绍,为了降低成本,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下张家村的阳光堆肥房将垃圾处理交给时间。“我们预期3个月时间可生成最终的肥料。”
竹马乡下张家村阳光堆肥房。主办方供图
在距离下张家村车程约30分钟的长山乡,则采用了一种更高效、快速的处理技术。乡里坐落着浙江省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自动化快速好氧堆肥处理中心。据长山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站技改项目负责人王一达介绍,与传统阳光堆肥房不同的是,这里采用了自动化预处理、自动化多点位下料进仓、自动化温湿度探测显示、自动化废气收集处理等工艺技术。经过技术改造后,不仅对范围内臭气、渗滤液等二次污染进行全域控制,而且大大加快了成肥速度,发酵周期由180天左右缩短到20天左右,堆肥房日处理能力提高到每天3吨。
垃圾分类,关系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民生质量和乡风文明。据了解,浙江省把农村垃圾整治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五大项目,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到2020年底,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将基本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零填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85%以上。
上一篇:生态聊城——引领垃圾分类“新常态”创意书画展开展 |
下一篇:垃圾分类进社区 倡导绿色新风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