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鑫中星金属制品制造有限公司官网

中星金属服务热线15591898135
当前位置:中星首页 > 公司新闻
东莞:垃圾分类“痛”在何处?
浏览: 发布日期:2021-01-19

 今年5月,《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台,东莞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分类时代”。半年多过去了,垃圾分类推进如何?既定的年度目标是否达成? 连日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全市各地发现,东莞的生活垃圾分类虽在艰难中起步,但正有序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几乎实现全覆盖,各大小区、社区、学校、商超等,亦有了实质性动作。不过,纵观整个分类工作,尚存在上热下冷、引导不够、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

火炼树社区到处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在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教授张雯闻看来,这些问题的背后,主要在于城市基层社群治理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一方面,必须构建政府指导、社区参与、市场协助的多主体参与垃圾分类和治理的格局;同时,还应该以体制机制为重要突破口,多管齐下,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上热下冷,便民举措有待加强

位于东莞莞城运河边上的“田禾.塞纳河畔”小区,是东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较早的生活小区之一。 从今年7月开始,塞纳河畔物业管理部门就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走进小区,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而集中投放点,主要摆放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回收桶。平时,垃圾桶都上了锁,只有到了定时投放的时段,才会由引导员来打开。“厨余垃圾占了七成以上,剩下的大多都是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非常少,可回收的大家都拿去卖钱了。”物业经理罗强告诉记者,整个小区共8栋住宅楼,常住600多户,共约2000多人。

塞纳河畔小区还设置摆放了智能垃圾回收箱

以前,每个楼层都设置有垃圾桶,撤桶之后,小区共设有3个定时投放点,以及一个误时投放点。“每天的垃圾量约有五六十桶,每桶大约200公斤。”罗强说,才开始撤桶时,小区居民确实不太理解,抵触情绪比较大,有的甚至直接就把垃圾丢在了楼层原先摆放垃圾桶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习惯的培养,居民们逐步开始理解并接受。

11月28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塞纳河畔小区误时投放点见到,误时点一共设置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不少小区居民前来扔垃圾,有的已经将垃圾分好了类,有的还是直接一个包装。“我确实不是很清楚具体分类的规则,你们说怎么投,我就怎么投。”一名陈姓阿姨告诉记者,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小区定时投放点会有物业人员引导,但误时投放点是24小时开放的,没有引导员值守,很多时候大家还是直接投进了“其他垃圾”这个垃圾桶。

“现在分为四种垃圾,难道我们家里还要分别摆四个不同的垃圾桶?”陈阿姨坦言,起初对垃圾分类不是很支持,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后来看了小区的宣传单,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她建议,相关部门和物业,应该给居民们更为详细的指引,以及分类诀窍培训,这样大家会更得心应手。记者走访发现,诸如陈阿姨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一方面,他们认为分类给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必须要推进这项工作。

近一个月以来,记者接连走访了东莞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物业小区、商超、学校、企业等场所,包括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最广,推进的力度也比较大;而企业和工业园区方面,则进度较为缓慢。以市直机关集中办公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例,市行政办事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建立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台账显示,今年9月份市行政办事中心回收纸皮395公斤、报纸35公斤、废水瓶8公斤,10月份这三项数据分别增加到1126公斤、354公斤和41公斤;市民服务中心仅“可回收物”一项数据,就从今年8月份的89公斤增至10月份的899公斤。

“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冷’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分类工作,还不太便民!”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教授张雯闻认为,不便民是表象,背后有多个深层次原因。首先,城市基层社群治理观念有待转变,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举措,值得施政者思考。其次,垃圾分类治理的基础制度建设不够,这又包括两方面:软的制度规约,仍不规范,有待发展,因而使得基层等等看看,不主动作为;硬的配套制度建设不够,许多基层社区缺乏转运车辆和人手,只能在有限资源前提下尽可能寻找一个高效空间,结果就是不便民。

专人难招,现场引导较为欠缺

“有人(引导员)在这里,投放就好一点,只要没人在,大多都在乱投放!”11月26日下午3点,看着投放点内的垃圾桶,罗姨一声叹息。她是东城火炼树社区的一名引导员,她的工作岗位就在火炼树社区居委会旁边的定时投放点,上班分三个时间段:上午7点到9点,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下午5点至晚上8点。罗姨告诉记者,投放点目前还是全天开放的,她也只在上班时间才到岗,很多人对垃圾分类不了解甚至抵触,大家投放还是一包扔过来。“我们目前引导大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还是要分开投放,至于有害垃圾部分,确实是一个难点。”

引导员指导业主如何分类投放垃圾

记者现场也发现,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这两个桶,几乎都是空的。大家把垃圾几乎都投在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只桶内。

东城火炼树社区是东莞中心城区典型的城中村。整个社区8000多户,共2万多人,本地户籍仅900多户、15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整个社区0.6平方公里,共设置了11个定时投放点。“我们这儿餐馆多、出租屋多、流动人口多,推进分类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人手问题。”社区党工委副书记罗素光坦言,自8月开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以来,社区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会同城管部门派驻的工作人员一道,分别从宣传、培训、监督等各个方面着手,但总体而言落实得一般。不过,最为亮点的是厨余垃圾收集,社区内所有餐馆都会将厨余垃圾送到指定地点,每个月10多吨生活垃圾中,有一半是厨余垃圾。

“首先是大家的意识有待提高,其次就是专门的引导员难招。”罗素光分析说,社区经过动员,在社区群众中,一共招募了数十名引导员,对其中50多人进行了培训,其中30多人上岗。这其中,有的是兼职,有的则是专职,但后来,很多人辞职不干了,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时间战线拉得太长。“每月4000元左右,几乎全天都要耗在这里。”

后来,社区发布了多次的招聘广告,但应聘者寥寥无几。“有的人是嫌待遇低,还有的人是对这份工作有误解,认为跟垃圾打交道,面子上过不去。”罗素光认为,还是要从意识上改变大家,同时加大投入。目前,社区每月就垃圾分类的开支约5万,主要花在宣传和引导员工资上,资金有点捉襟见肘。为此,社区打算改变策略,从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以及居民代表着手,同时对二手房东建立奖惩机制,全村499栋房屋,绝大部分都在二手房东手上。“我们一共有145名二手房东,只要把他们动员起来,做得好的奖励,不好的惩罚,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引导员在垃圾分类中的关键作用,莞城城管部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目前,我们莞城由财政出资,统一招聘116个桶边引导员,每个小区按照每300-500户配备一个引导员的标准开展现场分类指导和政策宣传,年底就可以全面到岗。”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莞城分局相关负责人黄耀棠表示,街道内116个定时投放点的桶边引导员,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通过现场桶边引导模式的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各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职桶边引导员的上岗,将会切实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率,力促分类的真正落地。

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较低

东莞生活垃圾分类尚处于初步阶段,如何理顺机制,并加强相应保障,已成当务之急。记者走访发现,就目前而言,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政策法规,导致很多地方的推进遇到阻碍;同时,市场化机制尚在完善之中,政府一家“唱戏”,资金面临一定的压力。

万科城市广场货梯口摆放的垃圾分类海报

位于旗峰路的万科城市广场,是东莞首批推进垃圾分类的商超代表。广场内的每个餐饮单位,都分别设置了一个厨余垃圾桶,每天下午2点半到4点半、晚上10点到11点半,厨余垃圾全部定时投放,目前所有的商铺、餐馆等,100%实现了分类回收。“一方面我们加强宣传引导,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制度上加强了保障,每个入驻的铺位,都必须跟我们签订保证书,必须严格按照商场的规定来,否则就得接受惩罚。”城市广场相关负责人黄肇勋透露说。目前他们已经开出了一张罚单。商场内一家精品店,没有按照规定和指引投放生活垃圾,刚好被巡查员发现,经过调取监控录像等手段,精品店也只能接受惩罚。“罚款也就100元,但是全商场通报,起到了震慑效果,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乱扔乱放的了。”

以类似“乡规民约”的方法,来约束商场内的店铺,万科城市广场这一招着实见效了。“但这仅仅只能用在店铺身上,对于广大流动的客人,我们也就没办法了。”黄肇勋坦言,因为东莞没有相应的法规体系作为支撑,对于垃圾分类目前只能是宣传引导。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虽然公共机构的分类做得还不错,但由于制度缺位,也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他呼吁,政府层面应该赶紧出台相关约束监督机制。

采访中,包括小区物管、社区干部等均在叫苦,因为垃圾分类需要多方面的投入,而目前市场化的程度又偏低,导致他们在经费上有点吃力。火炼树社区的罗素光就告诉记者,自8月份以来,已经投入30多万用于垃圾分类,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财政支出,但社区也因此背负了额外的开支;万江金地风华公馆物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投放点的改造、分类宣传、引导员培训等,对于物业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环卫工清洁分类垃圾桶

对此,张雯闻建议,相关部门在转变基层社区治理观念的前提下,围绕垃圾分类,加强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构建政府指导、社区参与、市场协助的多主体参与垃圾治理的格局;同时,以体制机制为重要突破口,在硬件上,持续完善垃圾分类治理投入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参与垃圾处理,盘活垃圾产业处理全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垃圾治理新格局;软件层面,参照国内外走在前面的城市,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垃圾分类治理的管理机制。

记者手记:念好“分类经”,考耐力更考智慧

垃圾分类,对东莞大多数人而言是个新事物,但在国际上,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岁月。过去的四五十年,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内,根据自身的实际,已经有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何对标先进,根据咱们的实际,念好自己的这本“分类经”,可以说考耐力,更考智慧。

耐力,自不必多说,生活垃圾分类成功与否,市民的习惯培养至关重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之事;说到智慧,需要做的文章就太多了。

首先,在市民习惯培养上,如何从“要我分”转变成“我要分”,除了大力宣导,更应建立一系列奖惩机制,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物管部门、社区管理者等,都应该多动脑筋。比如,在有害垃圾的回收上,由于这些有害垃圾的量在家庭中占比很少,是否可以通过“积分换管理费”“积分换停车费”等方式,动员小区居民,将废弃电池、灯泡、药品等,主动送到回收点?

其次,在软硬件的投入上,可否建立可行的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平衡好政府、企业、市民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以改变主管部门唱“独角戏”的尴尬。以物业小区为例,相关部门制定好“游戏规则”,物管是否能就小区的垃圾回收自行招标或者处理?比如可回收物的收集,能否通过这类垃圾的变现,反哺其他工作的开支?

与此同时,宣传和发动上,应该多运用互联网思维,多方发力施巧劲儿。比如,围绕学生这个团体,就应该重点切入,多开展互动,让垃圾分类从小深入人心,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家族;又如,东莞人口倒挂严重,针对外来人员和出租屋(二手房东),是否可以有针对性地拿出一些举措,既改变思维和习惯,又能提供便利和实惠。

总之,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时尚,而不是大家的生活负担。

上一篇:新时尚|“垃圾分类小屋”上岗啦
下一篇:闵行城管:垃圾桶旁站一站,垃圾分类落实处
相关文章  
  平谷大兴庄镇为何没有户外垃圾桶?
  垃圾分类出校园 人人争当督导员
  四川泸州龙马潭区:“N桶”“四桶” 垃圾分类有新招
  垃圾分类一年之痛点:分类时对能卖钱的最有热情
  垃圾分类近一垃圾分类近一年 请查收光明这份“成绩单
Copyright © 2020 西安鑫中星金属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陕ICP备19003265号-2
服务热线:15591898135 029-87582303QQ:3222733296